在新春的气息尚未褪去之际,上海长宁区的校园内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与朝气。新学期的帷幕已经拉开,各个中小学积极开展多姿多彩的开学活动,巧妙地将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为一体,为学生们奉上一份份精彩的开学“大礼包”,以数字化书写新学期的“活力”。
而穿着花袄的机器人扭动着身姿,成为春晚的热门项目之一。在天山第一小学,全新的“新中式”迎新仪式也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身穿醒狮战袍的机器狗,伴随着“小蚂蚁”鼓手欢快地击鼓,吸引了众多学生驻足观看并热烈鼓掌。
走进校园,天一的小朋友们每个人都收到了一张特殊的礼物——以“中国芯”为创意设计的展望卡,这是由“豆包”AI进行创作的,鼓励学生在完成开学第一课后,将学习心得记录下来。在校园的二门厅,展出了一系列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最新成果,包括“中国芯”、“祖冲之三号”、“天宫”、“光棱塔”和“人造太阳”等,这些展位生动地向孩子们讲述了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创新之路上展现出的实力与志向。
孩子们在展位前投上了自己珍贵的一票,期待在新学期中,“蚁爸进课堂”能带来他们最感兴趣的科普内容。开学第一课围绕“创新”的主题展开。吴珏芳副书记鼓励孩子们:“在人工智能浪潮翻涌的时代,每位同学都应当努力学习,成为未来掌控AI的人,让人工智能成为你们探索世界的得力助手,进一步开阔对世界的认知。”
来自长宁实验小学的开学第一课,融入了悠扬的民乐、典雅的京剧、刚劲的武术表演,展现了传统非遗元素与校园文化的深度融通。首次亮相的AI主持人,不仅流畅掌控着活动的全程,还能与学生们实时互动,解答他们的疑问,提供前所未有的参与体验。这一创新效果得益于长宁区与科技公司间的紧密合作,共同为校园特色教学场景的构建注入了活力。
此外,学生们还分享了寒假期间国潮寻宝之旅的经历,通过数字化展示,生动展现了苏州园林的精致典雅和敦煌壁画的豪放华美,让大家领略到民间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愚一小学的开学典礼上,科创成果展示成为了活动的一大亮点,四(1)中队的蒋子宜等同学呈现了获得上海市青少年双碳方案提案大赛一等奖的《浸水纸张的恢复方法》项目。这个课题是同学们基于对生活的观察,发现处于浸水状态的纸张容易破损且难以再利用,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而展开的。
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他们的研究之旅随之开启。他们利用学校的数字图书馆,查阅了大量有关纸张修复和资源回收利用的国内外资料,进一步探索最新的研究方向;通过线上科研交流平台,与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互动,获取专业的建议。在多次实验过程中,他们运用数字化检验测试仪器,精准测量纸张的各项性能,与不同修复办法来进行对比。最后,他们独创的“低温烘干与特殊化学试剂相结合”的修复方案,不仅仅可以有效地恢复浸水纸张的平整度和书写性能,更大幅度的提高了纸张的回收利用率,真实践行了双碳理念。
这项成果不仅体现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也显示出了数字化赋能教育所带来的巨大潜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长宁区作为上海首个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区,围绕“基座”“数据”“生态”三个核心方向走出了一条整区推进“标准化+个性化”的独特道路。目前,数字技术已深入到长宁校园生活的各个角落,区内所有学校已实现了高速网络的全覆盖,智能教育设备也成为课堂教学的标配,夯实了数字化教学活动的硬件基础。
尤其是区-校两级教育数字基座的建设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打破了以往“散点式”建设所带来的应用与数据孤岛问题,实现了区域教育数据的贯通。目前全区所有教育单位和师生均已接入基座,拥有个人专属空间,能轻松实现数据互通、应用联结、人员联合与资源共享,正在推进数据融合应用,赋能教育教学场景的创新构建。长宁区正在不断探索和实践,向着更为多元和智能的教育未来迈进。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